六十四卦: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六十四卦:古老智慧的现代解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易经》作为一部涵盖天地万物变易之道的古老典籍,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尊崇和研习。而它所包含的六十四卦,更是智慧与哲理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部千年古籍,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国家治理智慧。
【原典】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在古人的智慧中,危险往往隐藏在安逸之中,存亡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而混乱背后则隐藏着治理的契机。《易经》中的否卦九五爻辞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面临危机,也要保持镇定,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转危为安。
【释义】
《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萌芽于殷周之际,主要用于占卦。而《传》则是对《经》的解说,旧传为孔子所作。其中的否卦是《易经》中的第十二卦,象征着天地不交感、万物生养之道不畅通,代表着黑暗混乱的时期。在这艰难时刻,君子应抱有忧患意识,保持警惕,等待时机转危为安。孔子在《周易·系辞》中阐释易理时强调,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困难和危险保持警惕。
【现代解读】
这种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都需要看到那些尚未出现而即将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种“底线思维”,体现为一种决策智慧、领导方法。
在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地方债问题、网络管理问题、价值观问题等宏观问题,以及生育政策调整、食品安全管理、信访工作改革等微观政策,都可能成为敏感的社会风险点。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影响,带来预想不到的系统风险。在社会治理中增强预见性,保持底线思维,才能做到喜不忘忧、未雨绸缪。
六十四卦所蕴含的智慧,不仅仅是个人修身的指南,更是国家治理的宝贵财富。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这部古老典籍中的智慧,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安身立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