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元宵节吃汤圆来历寓意传说及好处
元宵佳节话汤圆:传统习俗与现代情怀的交融
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吃汤圆是一项流传千年的传统风俗。小小的汤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情感寄托。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呢?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一习俗背后的故事。
元宵节吃汤圆,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专家介绍,汤圆也被称为“汤团”或“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品尝一碗美味的汤圆。煮汤圆时,开锅后的汤圆漂浮在水上,煞是好看,仿佛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的明月与碗中的汤圆相映成趣,象征着团圆吉利。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对阖家团圆的喜爱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一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在汉代已经出现,到了明清时期更是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相传,汉武帝时期,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思念家人,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为帮助她,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于是,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更增添了这一习俗的寓意。人们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元宵节的食品“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正月十五吃元宵,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之外,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
随着历史的演进,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在宋代逐渐形成。据记载,唐朝时人们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是汤圆的前身。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开始多了起来。
元宵节吃汤圆是一种传统与现代情怀的交融。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热爱。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品味汤圆的美味,感受节日的氛围,共同期待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