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而上之道(1)
形而上之道的奥秘
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是对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的深层次概括。它是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演化的学问,通过逆向推理得出。我们的视线从万物出发,向上追溯至五行的源头,再阴阳的起源,最终抵达那被称为“道”的宇宙本质。“道”为初始之母体,阴阳为二子,五行则是其三,而万物繁衍生息。于是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不同于天命论的束缚,“道”论立足于自然的自组织运动,视其为本源动力。从宇宙构成来看,“道”是实体的存在;从宇宙发生来看,“道”是最高的本源;从宇宙变化来看,“道”则是总的法则。
《易传·系辞》中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这里,“形而上”指的是万物形象形成之前的阶段,“道”超越于有形之上;而“形而下”则是描述有形有相的万物,“可道之道”则附着于具体的形态之中。“有生于无”,强调的是有形与无形的相互转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味着阴阳交融构成了万物的本质和变化之道。当我们深入“形而上之道”,会发现诸子百家的观点各异,纵横交错。道家多超越物质层面的道,而儒家则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之道。在历史的演进中,先秦诸子的观点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理”,但其核心思想都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建筑风水的角度理解这一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形而上之道的理论框架。《庄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也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形而上之道是宇宙构成的实体,是超越物质的存在。《老子》中描述了道的特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它无法被直接感知,却又无处不在。它如同天地之间的母亲,孕育万物生长。“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这里的“道”是宇宙变化的唯一法则和自然界的自组织运动。它孕育出阴阳、五行,最终化生万物。“形而上之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它超越了常规的思维范畴。“朴散为器”、“复归于无极”,这都强调道的无形无状和无限延伸的特性。“谷神不死”,这是对永恒之道的赞美。“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神并非人格化的神祇,而是自然的体现。“形而上之道”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存在,它是宇宙的本源和变化的法则。它无法被直接感知和描述,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来感悟它的存在和影响。它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