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电影大鱼电影 醉乡民谣电影
泰伦斯马利克的《生命之树》在2011年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得金棕榈奖,然而这部作品在观众间引起的反响却颇为两极。有人将其奉为神作,称颂不已;也有人批评导演过于自恋和矫情,甚至指责其道德说教过度。
影片聚焦于一个名叫杰克的11岁中西部少年,他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惊奇。他的母亲教会他以爱和仁慈面对世界,而他的父亲则告诉他要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立足。杰克在这两种观念的冲突中挣扎,试图找到自我平衡。经历了饥饿、病痛和死亡的洗礼后,杰克的心灵受到重创,开始迷失自我。他发现曾经熟悉的快乐和欣喜的事物逐渐变得难以捉摸。
成年后的杰克生活并不如意,他在现代社会中如同无头苍蝇般迷茫。他希望改变社会和他人的想法,但最终发现这一切都是空想。他意识到无法改变社会的原因在于,自己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于是,杰克开始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社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奇迹、珍宝和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已经准备好原谅父亲,并即将开启生命的新征程。
在故事的结尾,杰克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他理解了爱、美、善和真。他发现,他的认知起点就来自于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在这里,他学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识的起源以及对世界的博爱。
相比之下,《布达佩斯大饭店》由维斯安德森执导,于2014年上映,给人感觉更为清新可爱。观影时,我不禁猜测导演是个甜食爱好者,因为影片中弥漫着浓郁的糖果气息。即使故事内核表现的是欧洲文明的衰落这一严肃主题,但影片一开始便流露出一种萌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欧洲,故事围绕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酒店礼宾员和他的年轻门生展开。在这家著名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礼宾员古斯塔夫先生经历了众多奇妙事件,如无价名画的失窃、名门望族的财产纷争等荒谬故事。他还见证了这家豪华酒店以及欧洲半个世纪间的战火硝烟和沧桑巨变。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萌感十足的感觉,让人不禁陶醉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