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壳工艺品-民国时期从德国进口的15生榴弹炮
老萨深度解析:国军雷神之锤——抗战中的sFH18 150毫米炮之旅
谈及我国军在抗战时期的火炮状况,可谓是一波三折。尽管火炮数量相较于敌国显得捉襟见肘,但每一门火炮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军民的英勇与坚韧。今天,老萨就带领大家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探寻sFH18 150毫米炮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炮火的轰鸣声中,炮弹壳工艺品或许是一种别样的纪念。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这些大炮却承载着生死的重量。在抗战时期,国军火炮的数量与敌人相比,显然处于劣势。以柏林战役为例,苏军一次就动用了上万门火炮,而我们的盟友——军队,其火炮数量也远远不及日军。这种悬殊的差距,使得每一门火炮都显得格外珍贵。
在这样的背景下,sFH18 150毫米炮的出现,无疑为国军带来了一丝曙光。这种大口径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支军队在攻坚和杀伤方面最强大的武器。无论是对于德军还是日军,重炮的力量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损失。尤其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的重炮将日军打得溃不成军。
当时的国民高层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重炮数量极其有限。除了少数舶来品和老古董外,主要依赖奉系军阀张作霖仿造的一批大口径重炮。这些火炮数量稀少,性能也相对落后。在九一八事变期间,东北军炮兵部队损失惨重,余下重炮全部编入残缺不全的六个团。
面对严峻形势,国民决定追加购买sFH18 150毫米炮以凑齐百门。这一决定引起了日本的强烈抗议,但莱茵金属公司却坚持将已经生产好的火炮交付我国。这批火炮的性能经过大量的试射确定,是我国抗战中接收的重要武器装备之一。尽管它们在射程上略有不足,但在那个特殊时期,它们的重要性是无法忽视的。
由于种种原因,后续的订单最终烟消云散。整个抗战时期,国军一共只接收了44门sFH18 150毫米炮,编组了两个炮兵团。这个数字与德军的庞大炮兵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却是国军唯一的重炮力量。
这些火炮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数量有限,但每一次的发射都代表着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它们是我国军民英勇抵抗的象征,也是对抗敌人重要武器的有力支撑。这些火炮的存在和使用,对于战争的走向和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国军的重炮力量在抗战中显得力不从心,但每一门火炮、每一次的发射都是对抗战胜利的不懈努力。老萨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抗战胜利付出生命的英雄们。关于重炮的使用与困境
因重炮数量有限,不能按团为单位使用,只能分营使用,每营八门。其中sFH18 150毫米炮虽价格高昂,但在实战中表现出强大的威力,可谓物超所值。
回首抗战前,我国仅有两个重炮团,其中之一是炮兵第8团,配备的是辽14年式150毫米炮。这种仿日38式的产物,总数仅有21门,射程仅6公里,已是日方在1911年研发的老古董。到了二战,这款大炮已超25岁,明显过时。在之前的军阀混战中,因缺乏对手,这款重炮可谓所向披靡。但面对现代化的日军,情况则截然不同。
日军的野炮和山炮射程均超过6公里,其中大正4年式150毫米野战炮射程近9公里。相比之下,辽14年式150毫米炮在实战中难以对抗日军炮兵,容易被压制。这款日本重炮在抗战中的处境艰难,发挥的作用有限。抗战开始不到两年,炮兵第8团全军覆没,其中一个主力营在著名的南京保卫战中被日军火炮压制摧毁。
sFH18 150毫米炮的情况完全不同。其外形威武,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出强大的威力,但未能有效摧毁日军的永久性要塞工事。日本方面通过德国盟友获得了该炮的数据,对工事进行了针对性加固。遗憾的是,sFH18 150毫米炮仍未能如愿摧毁日军的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在淞沪战役中,国军集中了最精锐的德械87师、88师等部队。当时日军在上海战区修建了大量永久性工事。在战斗中,国军的sFH18 150毫米炮对日军各据点进行了猛烈打击,取得了显著效果。当进攻深入到日军的防御核心区域时,遇到了坚固工事的拦截。其中,虹口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是国军最头疼的问题。尽管sFH18 150毫米炮威力巨大,但未能如愿摧毁该司令部。这是因为日本方面针对国军的武器进行了针对性的防御建设。
战争中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武器的先进程度,更在于战略、战术的灵活应用以及对敌人的深入了解。任何武器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并克服其局限性。在得知sFH18 150毫米炮的主要性能后,日军在战前对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进行了特别的加固。司令部关键部位不仅增加了钢筋水泥,还加上了厚重的钢板防护,这样的加固使得国军方面始料未及。他们甚至发现,这样的防护甚至可以抵挡203毫米炮的轰击。
在813战场的回忆中,国军炮兵经历了一个震撼的场面。随着重炮3营5连进入虹口阵地,炮弹准确命中目标,爆炸的大火似乎与大楼的灯光一同消失。由于炮弹火力不足,目标并未被摧毁,敌人开始隐藏起来。特别是那sFH18 150毫米炮,让日军能够安然无恙地隐藏其要塞型工事。
并非没有办法对付这种要塞型工事。如果当时重炮配有的烧夷弹和能够送达战场,或许可以对这些工事造成重大破坏。德国并未将这些弹药卖给中国,这也让日军得以安然使用这些工事。
尽管炮弹有其局限性,但仍有其他方法可以尝试。例如,将后方隐蔽炮击的重炮开到一线,近距离瞄准射击。这种方法可以使炮弹的威力大大提升,或许能摧毁这些工事。国军炮兵并未掌握这种射击技术,而且面对日军的海空军优势,这样的行动无异于冒险。即便是那些重量达6吨的火炮也难以接近前线。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完全摧毁日军在上海的指挥中枢就只能依靠步兵的强攻了。这种局面无疑给未来的战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尽管国军经过苦战仍未能将上海地区的一万日军全部消灭,但他们始终在尽力进攻。随着日军逐步增援上海,大量的日军飞机和军舰也随之到达战场。这使得国军重炮部队不得不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作战。在这样的劣势下,他们仍然发射了大量炮弹支援地面部队进攻。随着战斗的持续深入,国军的炮火逐渐削弱。到了九月底,日军已经占领了上海的一部分地区并建立了临时机场用于起降受伤的飞机或补充油料。这个临时机场对国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国军指挥官命令炮兵尽快摧毁这个机场。这个任务交给了曾在日本野战炮兵学校深造过的彭孟缉团长带领的炮兵团完成。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的准备计划最终成功地摧毁了日军的临时机场这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与恐慌体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与战术智慧战后战场上的情势越来越恶化日军逐步掌握了制空权并将大量火炮运送到上海加剧了战场的惨烈程度国军重炮兵在作战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灵活的战术不断改变阵地并分散使用火炮以避免被日军一举消灭尽管国军炮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们的炮火力量每天都在逐渐削弱被迫进行游击战面对日军的临时机场威胁彭孟缉团长接受了任务他计划利用sFH18 150毫米炮的高精度在短时间内摧毁该机场胡克先营长和他的部下冒着枪林弹雨仔细观察地形进行精确测算最终成功地在短时间内摧毁了机场造成了日军的大乱和恐慌这次胜利展示了国军重炮兵的英勇和智慧也反映了战争中的艰难与残酷在战场上每一方都在竭尽全力以求生存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军炮兵们始终坚守阵地,不畏强敌,他们用重炮诠释着血与火的交响曲。在这场看似悬殊的战争中,他们创造了奇迹。让我们跟随这些大炮的轨迹,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那门备受瞩目的国军重炮,早已由卡车迅速转移,躲避战火的洗礼。第二天,上海日军向司令官报告,跑马厅临时机场遭受一次猛烈的炮火袭击,数架飞机被摧毁,人员和物资损失惨重。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国军的坚决抵抗。
10月,炮10团再次出动,调派了2门sFH18 150毫米炮,对黄浦江上的日本军舰展开炮击。尽管日军军舰的主炮数量众多,威力强大,但sFH18 150毫米炮以其精准度和机动性,仍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震撼。其中,一记精准炮击重伤了一艘日军轻型战舰,使其勉强搁浅未沉。
这场游击炮击并不能改变国军炮兵的困境。随着淞沪会战的进行,sFH18 150毫米炮在上海作战的效果逐渐减弱,只能转移到后方进行远程炮击。这种炮击的精度有限,但仍然是国军抵抗的重要手段。
随着战争的持续,国军的撤退成为必然。在撤退过程中,重炮的目标过大,只能分散成小单位撤退。其中一个连队在退到方家窑的公路桥时,遭遇了的阻碍。他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何安全地通过这座桥?这个连队的4门大炮被破坏后推入河中,以确保步兵的安全撤退。
随后,这个连队退到南京后参与了南京保卫战。在这里,他们与炮兵8团的日式150重炮合作,面对数量惊人的日军火炮。尽管国军的勇气令人敬佩,但他们面对的敌人火力过于强大。在这场战斗中,国军竭尽全力给予日军重创,但最终在日军的包围下,他们的火炮不得不被破坏丢弃。
好在第二批sFH18 150毫米炮及时运到,为中国的战场注入新的力量。这些火炮在台儿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孙连仲守城和汤恩伯的20军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和震撼力,让日军胆寒。这场战争仍然充满了悬殊和挑战。苏德战争中,双方使用的重炮数量众多,而中国却只能依靠区区的十几门重炮来支撑广大的战场。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军的炮兵们仍然顽强地战斗着,为国家的生存而战。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国家的领土和尊严。这是一场奇迹般的战争也是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在台儿庄战役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为国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激烈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炮兵倾尽全力炮击,为已经伤亡惨重的步兵提供了重要支援。面对日军的顽强进攻,张轸师长带领的步兵部队虽装备欠佳且未经严格训练,但因掌握重火力而担负起关键任务。尤其是两门sFH18 150毫米炮的加入,极大提升了国军的战斗力。
在战斗中,这型炮的威力巨大,每次炮弹落下都能引起日军步兵的恐慌。更为重要的是,其炮弹飞跃空中的声音独特,易于辨识。当国军官兵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时,士气会立刻高涨;而日军则常常会因听到这声音而惊慌失措。这型火炮在日军中甚至产生了巨大的谣传,恐惧情绪在其中蔓延。
随着战斗的深入,东史郎回忆中的徐州战场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伤员列车满载着负伤的战士们归来,他们的呼唤和痛苦让人深感战争的残酷。日军炮火的猛烈程度让伤员们形容其为“够厉害的”。尽管日军曾声称拥有庞大的炮火力量,但实际上在国军的炮面前,他们的攻击效果并不显著。尤其是sFH18 150毫米炮的存在,更是让日军倍感压力。
跟随汤恩伯20军团作战的重炮部队同样表现出色。由于该军团拥有从苏罗通机关炮到150毫米的各种武器,因此在极少数局部作战中,炮兵火力甚至超过了日军。在这样的火力支援下,国军的进攻往往极为顺利。一个工事的攻克,sFH18 150毫米炮一炮即可解决,而步兵则需要死伤上百人才能取得进展。
徐州会战后期,国军为了躲避日军的合围进行了大撤退。得益于淞沪会战的经验,炮兵10团发挥了机动性的优势,最终成功撤退,但过程同样充满艰辛。战地服务团战士目睹了这一幕:七门重炮用装甲汽车牵引,跟着突围部队在麦田里开辟出一条道路。
sFH18 150毫米炮几乎参与了历次大战,是战场上的救火龙。在兰封会战中,该炮协同国军攻击日军14师团,一度打得日军十分狼狈,攻陷了多个固守据点。在武汉会战中,其参与了多个战场的作战,尤其在半壁山作战中表现突出。作为游动炮兵使用,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是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在日军内部,听到sFH18 150毫米炮的声音和看到其身影都会引发恐慌。一批从日本来的记者和作家在采访过程中,甚至因为被炮弹击中而惊惶失措的军舰而面色惨白。半壁山要塞的激烈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波田重一的台湾旅团与第9师团和第27师团配合发动进攻,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最终仍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场战役展示了双方军队的巨大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凸显了sFH18 150毫米炮在战场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日军台湾旅团以强大的兵力组合,包括两个步兵联队、一个山炮联队、一个装甲车中队和一个野战重炮大队,在绝对的海空军优势下,经过五天激战才推进了十公里,抵达富池口要塞附近。霍揆彰的第54军18师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日军台湾旅团造成了重大伤亡。随后,日军在全线的海空军掩护下进攻富池口和半壁山要塞。
半壁山要塞的驻守经历至今仍让马骥旅长心有余悸。每当天亮,长江中的日军军舰就排成一线,对要塞进行猛烈的炮击。在半壁山要塞的战斗中,日本军舰数量最多时达到13艘,而我方只有六门火炮,连日军十分之一的火力都没有。日本空军也参与轰炸,我军的高射炮在众多的日军飞机面前无能为力,只能躲避炮火,重炮也只能暂时隐蔽。
日军的重型轰炸机的重磅威力极大,我军精心修建的工事在日军500公斤以上的冲击下,无论多粗的条石和石柱都被炸得粉碎。步兵的地下碉堡经常遭摧毁,人员不是被炸得血肉横飞,就是被活埋在地下。只有在日军飞机不在的时候,我军的火炮才敢还击。战斗之激烈导致我们无暇他顾,甚至连饭都没法吃。只有在夜间战斗停止后,我们才有时间清理战场,修复一些受损较轻的阵地,并简单进食。
在这次战役中,我旅死守半壁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旅长到伙夫,每个人都在为抵抗敌人、修复工事而努力。尽管日军炮火猛烈,我旅官兵伤亡惨重,但由于要塞重炮的存在,日军无法顺利前进,步兵强攻也损失惨重。台湾旅团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终于在9月24日攻占了富池口要塞。
张发奎要求18师师长李芳郴继续坚守三天,但李芳郴面临要塞被炸成废墟的困境,考虑是否应继续固守。在这种情况下,李芳郴决定在9月23日夜晚撤出富池口,转移至半壁山要塞。日本旅团为了占领富池口要塞,花费了整整八天时间,平均每天仅推进一公里。
在昆仑关战役中,sFH18炮在山地作战中因重量过大而难以运输。当时炮7旅剩余的sFH18炮只有二十多门。荣誉1师的师长郑洞国回忆了在昆仑关战役中的一次经历,他和师部人员在仙女山上宿营时,能清晰地看到四四一高地和附近几处高地的激烈战斗。在进攻罗塘高地时,杜聿明调整了作战部署,将荣誉1师作为预备队的1团送上一线,并强调炮兵支援的重要性。郑洞国抱怨炮兵支援不力,杜聿明随即下令加强炮兵支援,提高炮击精度。最终,在重炮的支援下,荣誉1师成功攻占了罗塘高地。
这场战役中,重炮的威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进攻之前,杜聿明详细布置了进攻方案,并将6门150毫米克虏伯重炮向前推进以提高炮击精度。将一门山炮设置在仙女岭高地,由技术最高的炮手负责精确炮击以支援步兵冲锋。最终组成的加强营攻击队伍在重炮的支援下成功突破了敌阵。下午两点时国军重炮冒着日军飞机的威胁开始了猛烈的炮击行动。在近距离的150毫米重炮的炮击下,界首高地及周边地区的日军防线遭受了显著打击。这款威力巨大的重炮,将日军的一些坚固碉堡轰得粉碎,拦阻的铁丝网和也基本被摧毁。
停止炮击后,国军步兵开始冲锋,面对日军的隐蔽碉堡和暗堡,他们遭受了猛烈的火力阻拦。经过连续四日的激烈战斗,国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于攻占了界首高地和同兴堡这两个重要高地,成功扫荡了日军的441阵地。
主攻界首高地的荣誉1师,此时各团仅余两个连的兵力,但他们依然勇往直前。进攻过程中,重炮的猛烈轰击仍是关键的一环,紧接着是火炮的精确炮击,以最大程度地摧毁日军的火力点,为步兵冲锋创造条件。最终,界首高地的日军三个小队被全歼。昆仑关出动的兵力多次试图反扑,但都被国军击退。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例如主攻界首高地的国军郑庭笈团,其9个步兵连中就有7个连长伤亡,甚至郑庭笈团长身边的号兵也英勇牺牲。尽管日军在三个高地上依然顽强抵抗,但已经无法挽回败局,因为国军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随着战斗的推进,昆仑关的主阵地完全孤立,四面被国军包围,仅余南面一条退路。此时日军的士气已经极度低落,他们的作战日记中记载道:“数日以来,当面之敌对我猛烈攻击,其战斗力为对华作战以来从未遭遇之强劲对手,伤亡极重,实足寒心。”
面对这种局面,昆仑关的日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经过一周多的苦战,实际上大部分日军已经增援到外围各个阵地,昆仑关上已经没有多少部队,更多的是伤兵。昆仑关21联队长三木大佐认为已经无法防守,决定放弃昆仑关撤退。
在昆仑关战役之后,这款150毫米炮几乎每场战役都有参与。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无法补充,炮的数量逐渐减少,甚至到了一个战区只有1个连2门炮的境地。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面临炮弹不足的问题,我们仍然成功仿造了炮弹。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十一工厂等利用旧药筒整修制成德制和炮弹壳。两者皆采用半硬钢材料制成弹体并配备特殊引信和装药。尽管制造技术并非顶尖水平但已足够满足大量生产的需求。有了充足的弹药供给国产化的炮弹为国产火炮带来了更强的战斗力。这也使得国产火炮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著名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sFH18火炮威力惊人让日军产生了强烈的畏炮心理在此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尽管只有两门150炮参战但他们仍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部署在岳麓山上的八门火炮不断朝进攻日军猛烈开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都离不开之前对炮兵部署的重视以及之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让人们在面对日军强大的炮兵火力时更加明智地集中使用火炮发挥出更大的威力为国军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同时也反映了国军在面对日军强大的压力下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面对日军强大的压力下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在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在长沙城下,炮兵旅长王若卿坚决主张将火炮集中到岳麓山使用。他对岳麓山的地势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这里海拔300米,占据高地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日军,取得绝对优势。他认为岳麓山植被丰富且山势崎岖,如果在此地建立炮兵阵地,可以有效避免日军火炮的打击。面对日军与国军装备的巨大差距,王若卿意识到没有可靠的大口径火炮支援,单靠轻武器和迫击炮很难守住阵地。
经过薛岳的深思熟虑,他同意了王若卿的主张,将战区所有的火炮交由王若卿指挥。虽然这些火炮数量有限,仅有8门,其中包括瑞典博福斯75毫米山炮、苏制76.2毫米M1900/30野炮和德制克虏伯sFH18重型炮,但每一门都是精兵强将。
在1月1日的战斗中,这8门火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下午至晚上,它们对日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尤其是在夜晚,尽管日军火炮众多,但在没有夜晚炮击技术的背景下,它们只能根据国军的火焰估算开炮,命中率自然很低。而王若卿的炮兵部队则不受影响,精准打击日军。其中,加藤素一少佐的夜袭部队更是被国军火炮封锁了撤退路线,最终全军覆没。
随着战斗的持续,日军数量增多,进攻方向更广,岳麓山的火炮也全力以赴。尽管日军山炮试图反击,但在岳麓山的炮兵阵地却无法命中目标。国军炮兵立即精确开炮,将日军山炮部队打得溃不成军。值得一提的是,日军炮兵仍然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例如,他们发现长沙内中山路百货大楼有一个大型玻璃窗的第三层是国军火炮观测所,立即对准其开炮,准确穿入玻璃窗爆炸。这种精确炮击在世界炮兵中也是罕见的。
在这场激烈的炮战中,日军山炮联队长因无法对付国军而狂怒,甚至开枪打死了自己的炮兵观察员。在击溃日军炮兵后,国军炮兵继续打击日军步兵。尽管日军步兵顽强抵抗,伤亡惨重仍奋力进攻,但国军炮兵以强大的火力弹幕区使日军步兵遭受惨重损失。特别是苏制76野炮和德制的150毫米重炮,它们的威力让日军步兵胆寒心惊。
在战斗中,国军炮兵不断开炮,炮弹落点密集如鱼鳞。到了下午,日军进攻更为疯狂,国军炮兵全力以赴开炮。在这样高强度的战斗中,德制火炮表现优秀,但苏制老古董火炮却出现了炸膛的事故。尽管如此,国军炮兵早有准备并未受伤。至此只剩下7门火炮继续战斗。
面对国军的猛烈火力打击,日军以往依赖的大口径火炮由于道路破坏无法及时到达前线。而国军的火炮则在岳麓山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王若卿的决策与国军的勇敢抵抗成功地压制了日军的进攻势头。经过激烈的战斗,炮兵在1月1日的狂轰滥炸后,弹药逐渐告罄,后续支援需依赖空投。尽管国军一些碉堡仅有2至3米高,但在日军火炮的火力下仍显得坚不可摧。
在国军岳麓山炮兵的猛烈压制下,日军火炮作战困难重重,一度被迫停止开火。第3师团长丰岛房太郎获悉炮兵支援不力,亲自前往宫永盖世的炮兵观测所指挥。他刚进入观测所,就被国军重炮精准命中,8门大炮的爆炸瞬间将观测所夷为平地。幸运的是,宫永盖世凭借丰富的经验,及时发现国军的攻击并紧急撤离,丰岛房太郎等人得以侥幸逃生。
面对炮兵困境,丰岛房太郎无奈向空军求助。日军出动多架飞机对岳麓山进行反复攻击。但由于炮兵阵地的巧妙设置,高空投弹难以命中,而低空投弹则面临国军高射的严重威胁。尽管日军飞机扔下了大量,但国军炮兵早已预见到这一手段并提前挖好防火墙,使大火无法进一步蔓延。
不幸的是,在这场空袭中,炮兵营营长沈庆霖上校不幸牺牲,年仅29岁,国民追赠其少将军衔。面对这一损失,日军更加无法依靠炮兵突破国军的防线。丰岛房太郎命令沼崎恭平的工兵第3联队采用包爆破的方式攻击国军碉堡。这种自杀式冲锋在国军密集火力下损失惨重。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遭受重创,岳麓山上的重炮发挥了关键作用。日军已经与美国宣战。整个抗战期间,中国除了从德国获得20门150毫米炮外,再无更多大型火炮。苏联虽提供了一批沙俄时期的115毫米重炮,但由于射程有限,实战中难以发挥威力。
而美国在整个抗战期间,仅援助了一批老旧的M1918 155毫米重炮给驻印军。这批火炮为美军一战时期使用的重炮,虽然在一战中表现出色,但在二战中已显得过时。它们虽然在缅北攻坚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更大规模的战斗中效果有限。
M1918 155毫米炮在二战中并不是最好的火炮,但它的射程远、威力大,仍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在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战斗中,炮12团装备的这36门重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密等重镇炸成一片平地。虽然这些火炮已经使用了20多年,但在正确的使用和策略下,它们仍然能够展现出巨大的威力。在密战役中,日军遭受了重创。超过三千名日军被打死,而逃走的八百多人几乎人人带伤,其中大部分更是被炮弹炸伤。这场战役中,56步兵旅团长水上源藏少将因无法抵挡重炮的打击,最终选择了切腹自杀。
有了这种威力巨大的重炮,日军任何固守的据点都不再是驻印军的难题。这种重炮对于日军的任何防御,哪怕是类似于松山的要塞型工事,都是致命的打击。然而遗憾的是,这36门155毫米重炮并未在中国境内发挥过作用,而是在缅甸的战场上被全面投入。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国内的国军仅依靠着20多门150毫米炮作为重炮兵的主力,艰难地支撑着战线。这些重炮在所有的战役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松山战役中,它们对敌人的阵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尽管它们尽力而为,但在面对日军的绝对优势火力时,这些重炮的损失也是惨重的。
在桂柳战役中,两门150毫米炮加入了保卫桂林的战斗,但在日军优势炮火的打击下,它们最终未能抵挡住敌军的进攻,桂林失守,这两门重炮也遭到了损失。类似的,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国军未能保住长沙,岳麓山上的六门150毫米炮也遭到了损失。
到了1945年,剩余的150毫米炮已经不到十门。这些剩余的旧炮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而在解放战争中,双方开始大量使用日式和美式火炮,这些老旧的德制150毫米炮逐渐被淘汰。
如今,在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兵器馆中仍有一门150毫米炮的展示。我曾经特意前往参观,但遗憾的是并未能亲眼见到。据说是因为正在进行装修,但这个装修似乎已经持续了两年之久。这种慢吞吞的进度让人无奈,真希望他们能加快步伐,让更多的人能够亲眼见到这段历史。
风水化解
- 炮弹壳工艺品-民国时期从德国进口的15生榴弹炮
- 越虐越爱 超爱看虐文的星座,越喜欢越虐对方的星
- 水瓶座与兔男(水瓶座兔男2025)
- 风水最好的手机号码
- 梦见看到大蛇什么征兆呢(梦见大蛇什么预兆什么
- 上升双鱼座和太阳双鱼(上升双鱼座和太阳双鱼座
- omega 星座 价格
- 情侣星座杯(情侣星座匹配度测试)
- 天秤座根双子(天秤座更喜欢水瓶还是双子)
- 婚姻配对-属虎和属蛇的可以在一起吗 婚姻如何
- 韩国女团低俗舞蹈遭批 大尺度裸露引不满
- 巨蟹座女生很懒么
- 算姻缘什么时候出现 查俩人八字合不合
- 农村装箱讲吉利 压箱钱最新摆法教程
- 苏州风水大师,如何提供个人财气风水运势
- 上等开工日子查找 2025年1月可以开工吗